豐收時節,共享喜悅。
9月24日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灑在涇川縣荔堡鎮西關村博奧農業試驗基地,一場別開生面的現場觀摩測產會在百畝水肥一體化玉米高產示范田里拉開序幕。
測產會現場,人頭攢動,人們滿懷喜悅,只為親眼目睹這豐收的盛景。高產田內,一排排玉米果實金黃璀璨,粒粒大而飽滿,整齊地排列著,宛如等待檢閱的士兵。參與觀摩測產的省市科技人員,有的專注地端詳著玉米的品相,眼神中滿是驚喜與贊嘆;有的則興奮地拿出手機,拍照記錄豐收場景,還有不少人認真地收集著相關資料,生怕錯過任何一個細節。測產專家組對示范田進行了實收實測。他們按照玉米測產標準,測量種植面積、玉米實收產量、出籽率、折合14%標準糧水分,最終折算出了實際產量。“畝產量達到了1310公斤!”專家激動地宣布結果,現場掌聲雷動。
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當地農民傳統種植的玉米畝產量僅有 600 多公斤。這一數據清晰地展示了水肥一體化技術的顯著優勢,其種植出的玉米粒粒封頂,增產增收效果令人矚目,贏得了現場觀摩人員的嘖嘖稱贊。
這不僅僅是一次產量的突破,更是平涼以新質生產力驅動農業轉型升級的生動實踐。近年來,平涼玉米面積逐步提升,平均年種植總面積140萬畝以上,平均畝產674.3公斤,總產97.93萬噸。為進一步提高平涼玉米單產水平、水肥資源效率和種植效益,市農科院一直積極引用和推廣農業新技術、新模式。
今年初,平涼市農科院、甘肅博奧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與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合作,在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侯鵬研究員的技術指導下,開展水肥一體化玉米高產技術試驗示范,通過實施“土地精細耕整+耐密品種+寬窄行種植+導航播種+滴灌水肥精準供應”等集成技術,破解平涼以往種植密度偏低、田間管理粗放導致的產量不穩、水肥利用效率較低等問題,進一步提高糧食產量。
高產的秘密之一是水肥一體。“每個地塊都有水肥一體化的滴灌設備,可實現精準灌溉、施肥,和傳統方式相比,不僅節水、節肥,省工、省時,而且增產增效。”市農科院副院長張素梅介紹說:“通過滴灌水肥一體化系統可以對玉米生長期實施精準施肥與給水,讓玉米實現密植,達到高產。”
高產的另一個關鍵是品種。甘肅博奧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旭東表示:“要實現玉米單產的新突破,良法需配良種,品種亦是關鍵,今年水肥一體化項目,我們選的是經過甘肅省審定的我們博奧公司自己選育的種子博奧521,這個品種高產、優質,千粒重高達436克,綜合抗性強、適宜密植,在隴東地區,大田生產以每畝4500株為宜。在水肥一體化種植模式下,將原來玉米均等的行間距改為寬窄行的種植方法,種植密度可增加到7500株/畝,既可保證玉米的通風透光,又可提高玉米的水肥供給,最終實現了高產。”
平涼市農科院黨委書記、院長張國鈺告訴記者,“市農科院玉米課題組與博奧農業加強合作,今年著力做好百畝水肥一體化玉米示范田,通過技術實施,達到了畝產玉米1300公斤的目標。下一步,我們將繼續總結完善提高,進一步優化技術集成,篩選適宜品種,制定出適宜在全市示范推廣的旱作玉米水肥一體化生產新模式,在平涼進行推廣種植,提高糧食作物產量。”
據悉,甘肅博奧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在荔堡鎮流轉土地成立玉米新品種科研基地,研發選育博奧001、G977、H6662、博奧521、平選育1號玉米新品種,并通過甘肅省審定,這些新品種填補了平涼30多年來沒有本地育種企業選育出玉米品種的空白,同時也實現了良種良法配套和大規模產業化應用。
接下來,中國農科院、平涼市農科院、甘肅博奧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等科研單位、龍頭企業將繼續深度合作,更加因地制宜發展高附加值的農作物,促進土地充分利用、農業更好的發展,讓村民得實惠、有盼頭,助推鄉村振興。
用微信“掃一掃”,點擊右上角分享按鈕,
即可將網頁分享給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